2014年2月26日星期三

頭立地


還記得第一次瑜伽老師說要做Headstand時那種震憾。

人人扒在地上,房內一片安祥。老師用有如催眠般的動聽聲線說:「識做Headstand嘅,想像自己去個Headstand,想像自己下半身好輕 . . . . . . 」
不懂Headstand的我,茫然等候動聽聲線,指引未曉Headstand的人迷津。然後,身旁的幾位同學仔,那麼自然地、慢慢地用頭站立,腳指朝天,身體挺得畢直,靜止。
雖然心想的是帶有「唔係呀化,乜料」的「嘩」和「吓」,但平日和常人一樣會閒聊會笑的同學,全部都忽然用頭企,真有點像《少林足球》的大師兄鐵頭功現真身一樣,怪力無邊。再認真一望,略為狹小的房間,變得有點像復活島,豎立一尊尊神秘而偉大的石像。

老師沒有不顧未成仙的同學,轉用日常簡潔清晰的聲線,示範如何用頭頂地而立:支撐身體的是膊頭,用力的是腹部,要帶上去的是臀部。老師作為眾仙之首,Headstand做得那麼優雅流麗,但腳落地變回凡人時,面色也難掩那一點充血的紫紅。
平日做其他身體倒轉的動作,都有一種莫名的害怕。眼睜睜看着腳板向上,又或是用腳以外的身體部位平衡,總覺得自己會跌下來。有時真的跌了下來,但更多時是自己嚇自己,縱然未至於穩如泰山,也未有倒塌之虞。
其後,每次做Headstand時,我就做其他為Headstand做準備的動作,例如海豚式,又或是頭頂地,腳頂牆,人成九十度角的想像Headstand的用力。

到了上一課,老師跟我說,腳是時候離開牆了。肩膊和頭放到應有的位置,雙腳慢慢的走近頭部。「慢慢行過去,然後用腹帶下半身上 . . . . . .」老師的聲線介乎簡潔清晰和催眠中間。

下半身就這樣浮在半空。

「Very Good!」老師鼓勵性的說。 到有意識時,我腦內就只是想「好害怕」和「怎能平衡呢」,繼而倒下。
「Very Good!繼續試,慢慢去。」老師繼續鼓勵。
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到Headstand!為了追回剛才那奇妙的一𣊬,我又繼續努力,但下半身就是上不了去。到最後,因為頸用錯力,右肩的骨頭和頸發出清徹的「啪」一聲,控訴我的失誤,着我停止。痛了一週。

不是身體做不到,而是因為害怕而做不到,是理智(邊可能用頭企)和情緒(咁樣做好驚)阻礙了本能(其實做得到)。
瑜伽一定是個右腦的活動。

(「要相信其他身體部位也可站立」)

(「下半身沒有自己想像般重」)

(「要相信自己」)

體內的大師兄,出山吧!

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午後冰火




也真的有陣子沒望得清對面海的樓,背景是藍天白雲了。又有兩小時空檔,就想在尖沙咀找間可以曬到太陽的酒吧坐。

重點是曬到太陽,不是酒吧。

其實,去良久沒逛過的九龍公園,就能享受日光浴,想飲咩啤酒都得。但週日的東南亞傭列陣,長期過多的遊人,以及難得清閒的週日二千後隨家長,把我嚇退。還是安安分分找間酒吧吧 — 可以曬到太陽的。

首先剔除商場內的。商場大樓全都一枝獨秀,當然佔盡曬太陽之利,而且大概商場真越發像個孖寶兄弟的過關遊戲,連上高層都是九曲十三彎,電梯升降機竟有時像秘道,所以高層人流不算多(香港標準)。不過,商場的空調系統和玻璃,將太陽和暖的質感隔了一重,可能像帶了避孕套。誰都知直接接觸最爽。

所以,要在街上的酒吧。

尖沙咀畢竟是尖沙咀,酒吧還是求其搵都有。去過幾次的德國酒吧,處於高樓大廈和商場間有如施捨般的狹縫街道,和其他狹縫一樣,陰冷、不見天日。另一家在僻靜處的酒吧,竟然在週日午飯過後未開! 有志者事竟成,這家在一樓閣樓轉角位的小酒吧,對面是舊樓,開揚的向街單邊高檯,漏了不少溫暖的陽光進來,有點整齊又有點隨意的照亮略暗的酒吧。

喝酒一直是件晚上的事。第一次午後來到這裏,職員就得一個,也沒事幹;與客就是個似乎不太愛陽光,伏在一角看書的女子,都是悠閒。節制的叫了小杯啤酒,把它放在窗框下的影子處,保持它該有的冰冷。陽光也保持溫熱。這是愉快的週日午後冰火。

對面的舊樓,原來有家泰拳館。其中比較落力的學員,我還依稀聽到他踢腿的疾呼。平日在街上習慣了不望人,盯遠方;這樣坐在閣樓,倒是望人的好時機:怎麼週日也這麼多西裝骨骨的先生小姐呢,是附近名店太多,還是又有新樓盤?原來街上食煙的人,還是不少,不知此景是否在加重稅後依舊?怎麼這樣望,街上穿得好看有個性的人,原來還不少?還是因為這是尖沙咀?

靜得下來,連看東西也特別美。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有心之美



講課有心,有如畫龍點睛。
當然,這班人他們已經不像是講課,而是示愛,堅定不宜的愛,毫不吝嗇的宣揚,傾巢而出的出盡法寶,不為自身利益,只求感染台下學子 — 咁好咁正,你點可能會唔冧?為的,就是多一個人像他們,渾身是愛,多一個是一個。投入忘我,從來吸引。
他們有時看來有那麼一點點的沾沾自喜。沾沾自喜不是自大自我,只是自己為所愛努力有所成,就像砌好一幅砌圖般,沾沾自喜得純真。況且,這沾沾自喜沒叫他們看不起人,只是叫他們更愛自己所做的多些,倒可能是那愛的根源,也令他們更可愛。誰叫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有文有武有學養,各有所精,同心同德。
幸得同事相告,近水樓台都唔上番一堂本課,
焉算在中文大學待過?這「崑曲之美」課程,據聞是載譽歸來,每課有崑曲猛人講塊寶各個瑰麗之處。有心人做有心課,精采。
白先勇教授自謔為「崑曲義工」,籌劃推廣一腳踢,連車馬費都未必有,當然是義工。但他對崑曲之投入見解,自然遠超一個「義工」之義,推廣功力甚高!王安祈教授談及崑曲的簡史, 如數家珍,看崑曲演出錄像時的讚嘆,和中學女生見到白淨韓星的尖叫同出一轍, 風情鎖都鎖唔住,聽見有崑曲猛人來港不禁爆出的少女聲「真的啊?」如痴如醉,絕對是個珍珠都冇咁真的戲痴;周秦教授、王芝泉老師和張靜嫻老師都身懷千年功,揮耍自如要唱就唱要跳就跳;周秦老師教唱正宗崑山話崑曲,除了令門外漢曉得唱腔運作和軟綿的江南方言外,也明白臺上那唱功要多少寒暑修成,當真無價;張靜嫻老師的即場示範,是真正的收放自如,也使人真明白正旦那婉約的每一字一動靜,都是精妙設計過的美,趙五娘攞個茶壺扮嘔的高低複度都講究,那是多一絲少一寸都不可的精雕細琢;幕後的課程策劃華瑋教授除了勞苦功高,也簡易疏理各齣冇睇過都聽過的名劇之間關係。有心人各具個性,但都一樣可愛可敬。
當然,除了受老師感染外,對崑曲的了解也真大提高。之前只覺崑曲靈巧精美,卻不知那是每個老師都強調的「每一分都要美」的高標準,都是執着所得。以前愚昧的以為生旦淨醜都是一個演法,卻不知每個角色都有設計,要設計又要讀史閱典,再將所悟所得化成一舉手一投足。但最令我欣喜的茅塞頓開,是每個講者都有提及「進步」。王芝泉老師的鐵線公主、張靜嫻老師的趙五娘、白先勇教授的《青春牡丹亭》,都不甘照版煮碗,而是有思索、轉化、改良。那也不是胡亂推翻顛覆,而是順從崑曲之本而生,有「法」是也。這除了一洗崑曲眷戀傳統,和現代不接軌的古板形象外,也真令人為之一振:優良的傳統,一定有辦法流傳 — 其他日漸息微的傳統,冇藉口唔爭氣。
王安祈教授說這精緻塊寶「死過番生」,靠的也是有心熱血人努力維繫承傳。一棒接一棒,在這習慣高速更替的世界,越來越不容易。 還是身教最實際。
(《青春牡丹亭》就嚟喇!) 

題外話:「崑曲之美」的上課之喜悅,為往日上課所無。有心人固然功不可沒,但自己若無心主動去接,也就晒料。以前上課理所當然,不專心睡覺做功課也是理所當然;現在以「成人學生」身份上課,看見其他人細聲講大聲笑㩒電話睇優酷上的韓劇,竟然有一腳剷爆的衝動。往日惡行,今日承受,命也!

2014年2月8日星期六

𡁻書痾字


就如小朋友買了新玩具日玩夜玩一樣,自十一月在廣州購入一堆書後,急不及待的一本接一本,幾近唔係對電腦就對書,狼吞虎嚥的𡁻完六本有薄有厚的書。只𡁻唔痾,會消化不良,會導至肚內藏着一陀如雞肋的雜物。是時候痾出來,即使痾出來的是爛屎。 

不如去死 — 京極夏彥

太熟悉又百看不厭的懸疑和人性,日本確實有佢一套。通常猜不中因扭曲而合理合情的真相,但這次竟然猜中了,真不知是聰明咗抑或心性扭曲了。六個令人讀到眼火爆的尋常人,卻是你我身邊都有的人,甚至可能是自己。不快樂的人不想死,快樂的人去死,本該如是? 

炸裂誌 — 閻連科

引旨說這是「最現實」的「最寓言」,也的確如是。怎麼讀着中國的現代小說,都有種荒誕和悲涼,該是內地社會所生吧。炸裂就是中國的超快「崛起」史,又比史實更準。文筆真好呀,生龍活苦的描述,令小說像齣動畫,誇張而中的,和《炸裂誌》本身一脈相連。哎呀,要是有人將它變成動畫就好了! 

四世同堂 — 老舍

唔睇書都曉嘅名,卻是第一次執起嚟睇。也是中國,卻是戰時的北京。那時的意識一定很不同,忠奸分明,愛國情緒也高漲,是種離我很遠的情感。愛北平的老北平心跡也是光明如鏡,對北平的描述是那麼的嫵媚,格外令現代人懷念舊日。後來特意搜尋老舍生平,才知他在文革時遭批鬥,投湖自盡。真愛國的人被國家淹沒,愛國成了指鹿為馬的百搭牌,真不知由何說起。

廣州畫 

近年繪本風盛行,也想看看廣州會畫咩。最有趣的發現不是個別出色的畫師,而是廣州對保護自己身份認同的強烈,引旨和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比較,開宗明義說廣州都要建立自己獨特文化,保衛粵語等宏願。但看裏面的作品,不少都用粵語做對白,又全部加上普通話翻譯,確實用心良苦。畫風大都日系,但也有跳脫的小品,懷舊保育的故事都有點青嫩。 

洋人才子與小報文人

總對民初有浪漫的遐想,覺得那時的人才真是中西融匯貫通。洋人才子和小報文人都生錯了時代,把全盤精緻文化當成毒瘤切割的年代。多麼風雅的人和事。 

伶人往事

果然是「寫給不看戲的人看」,原以為會是風花雪月,醉生夢死的奇人奇事,但原來盡是苦。苦當然是練功唱戲之苦,但更是一整個時代之苦,是有志不能伸之苦;也不單是伶人之苦,也是文藝界之苦,甚至是整個時代之苦。由「舊世界」伶人的遭遇看那荒誕的年代,像看一棵棵孤傲的野花如何遭摧殘一樣。會看點戲的人讀過,更是難以想像。


痾了出來的都只是屎頭,排在一起卻原來也算覆蓋了上個世紀的中國。書放在一起看,才能看到更多。

英文每況越下,是時候讀本英文書了。

2014年2月1日星期六

屈就地相愛


Ye Jeevan Hai (1972)


鄉村女嫁孟買仔,一家七口同住一小屋,新婚兩口子一個瞓廚房一個瞓廳,獨處談心的空間都冇,遑提咿挹洞房。

孟買呀,十一二點還是燈火通明,歌聲不絕,屋內的男兒依舊玩牌閒聊,根本沒有私人空間的概念。那把小屋間得更細的牆,都是隔畫不隔聲,非得喁喁細語才聽不到。鄉村女家鄉還有一間屋俾公仔住,來到孟買瞓廚房,又怎得安生?

屋內另外兩對夫婦,早已習已為常。鄉村女不喜私密細話為他人所聽,年老兩公婆早曉得親無人一剎偷雞,是折衷亦是情趣;年輕一對也識得訂酒店房,光明正大無障礙。到了後段,年老爸爸面紗揭開,和年輕新抱想法一致:嚮沙灘我哋先有得二人世界,屋企成個嘉年華咁!而後來新婚兩公婆取哥哥的經訂酒店,酒店職員說:來租房的都是夫婦。無私人空間不是兩口子的問題,而是孟買的問題,也大概是其他大城市的問題。

真係做戲咁做,到了酒店房,兩口子正準備埋牙,唔識趣的服務員和擺烏龍的警察,將真正的花燭夜斷送。鄉下女驚覺孟買根本無空間,唔係人住,要返鄉下。一家人擺出的態度是諒解,不是怪這鄉下妹唔識世界,一一話要搬出去,留番間屋畀兩口子。有人說:阿大哥個老婆都好習慣咁住呀,點解呢個女仔唔得呢?老爸答得妙:有些花放花樽都種到,有啲就一定要大啲地方。係呀,要將生得嬌美的野花,移至小盤內種,豈不如慢性毒殺?

然後,這棵野花終於認定小屋是她的家:個個都為咗我搬,我又點可以離佢哋而去? 

就正如電影主題曲<yeh jeevan hai>媚媚道來:

Life consists of ups and downs, some happiness and some sorrow. That's just the way of it. This song advises us to not see victory when things are going right, nor defeat when things are going wrong and urges us to accept it all in stride. Then it goes on to say that, in the end, all that matters is Love which ties us all, not just to each other, but also to the source of all life. (http://www.squidoo.com/philosophical-songs-of-kishore-kumar)


有愛萬事足,大團圓結局。繼續愛我們擠逼的城市,和在擠逼的城市屈就地相愛吧。


Piya Ka Ghar>,印度,1972,135分鐘。